2025/03/12

股市的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功能相關文獻

Fleming, J., Ostdiek, B., Whaley, R.(199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8SICI%291096-9934%28199606%2916%3A4%3C353%3A%3AAID-FUT1%3E3.0.CO%3B2-H

所提出的交易成本假說便說明,具有較低交易成本之市場,對於新資訊的反應速度會較為快速。也就是說: 槓桿倍數愈大的市場, 愈是具備價格發現功能! 而市場方向大多由資金巨大的大戶所決定; 因此, 研究買賣方大戶的真金白銀如何在各選擇權契約做堆砌, 可以告訴我們多空方向的變化軌跡, 大戶真錢堆砌的資料累積起來, 甚至能提前預告結算範圍!!!

股票價格是由所有市場的訊息聯合決定的,當訊息對於價格產生影響的時候,便 是該訊息對於價格發現的做出貢獻。對於資訊交易者而言,選擇權契約是依附於標的 資產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會隨著標的資產價格產生變化,且更具備了高度財務槓桿的 特性,因此選擇權市場將是一個較理想的交易管道 (Black,1975),如果資訊交易者確實地在選擇權市場進行交易,我們將預期選擇權市場會具有價格發現功能,並且可能 會有一些影響股票現貨市場價格的新資訊會優先反應在選擇權市場

Fleming, J., Ostdiek, B., Whaley, R.(1996),利用現貨、期貨和選擇權三個市場,分析交易成本之不同對於價 格發現功能的影響,主要以 S&P 500 股價指數、S&P 500 股價指數期貨、S&P 100 股 價指數和 S&P 100 股價指數選擇權(買權與賣權)之每五分鐘日內資料進行分析。 文獻中主要對於交易成本之定義如下:一、市場造市者之買賣價差,二、經紀商酬佣, 三、市場衝擊成本。而其研究標的之交易成本多寡關係為:S&P 500 股價指數期貨<S&P 500 股價指數;S&P 100 股價指數選擇權<S&P 100 股價指數;S&P 500 股價指 數期貨<S&P 100 股價指數選擇權,實證結果發現,交易成本對於交易型態有明顯的 影響,若為個別股票的交易,因為股票市場提供較低的交易成本,故股票市場具有價 格發現功能;若為指數的交易,則因現貨市場股價指數之投資組合成本較高,故衍生 性金融商品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因此可推斷交易成本較低之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 能。

 Manaster and Rendleman(1982)利用 Block-Scholes 選擇權訂價模型,計算選擇 權之隱含價格與隱含標準差,實證結果發現當選擇權價格包含所有有效資訊而達到均 衡價格時,股價卻沒有反應至最接近價格,顯示選擇權市場領現股票現貨市場。 

 Anthony(1988)利用交易量來檢測二個市場間的領先落後關係,實證結果發現, 投資人為能在避險部位獲取報酬,因此當選擇期交易量增加時,會影響投資人在現貨 市場的交易量,故買權的交易量會領先現貨市場的交易量。 

Kim, Szakmary and Schwarz(1999)以 S&P500、NYSE composite、MMI 期貨與 現貨每五分鐘日內資料,觀察交易成本不同下,其市場訊息的傳遞過程。其實證結果 發現:一、期貨市場而言,S&P500 較其他市場具有價格領先的特性,同時期交易量 最龐大、交易成本亦最小,因此符合交易成本假說。二、現貨市場而言,MMI 為交 易成本最小的市場,較其他市場亦具有價格領先的特性,亦符合交易成本假說。 

Kawaller, Koch and Koch(1987)以 S&P500 指數期貨與現貨資料,研究期貨與 現貨間「領先-落後」的價格關係,比較到期日與其他交易日是否有不同的價格關係, 其實證結果發現:一、期貨領先現貨可達 20-25 分鐘,現貨領先期貨卻不到 1 分鐘。 二、研究期間期貨與現貨間的「領先-落後」關係相當穩定。 

 Turkington and Walsh(1999)以澳洲股價指數期貨與現貨每五分鐘日內資料, 研究澳洲市場的價格發現過程。因澳洲期貨市場採人工喊價進行撮合,而現貨市場採 電子撮合,考慮到因為其市場交易結構不同,也許是造成現貨與期貨間價格領先落後的原因,其實證結果發現:一、消息面訊息而言,現貨市場領先期貨市場約 60 分鐘。 二、整體面訊息而言,期貨市場領先現貨市場 60 分鐘。 

 Chan and Karolyi(1991)以 S&P 500 股價指數和 S&P 500 指數期貨之每五分鐘 日內資料,研究現貨與指數期貨間報酬率和波動性之關係,其實證結果發現,現貨與 指數期貨之日內波動性具有持續性與預測性,且為跨市場之互相依賴而非單向關係, 最後發現現貨市場與指數期貨市場市場價格變動的領先落後關係會隨時間經過而變 小,但其相互依賴之波動性會隨時間經過更加強烈。 

Yinman(1999)以道瓊工業指數 30 之大型股及股價指數期貨日內每分鐘 DJIA 期貨與現貨資料;以 VECM、EGARCH、Hasbrouck 的共同因子趨勢模型進行研究, 其實證結果發現:一、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二、Hasbrouck 的共同因子趨勢 模型更指出價格發現集中在期貨市場佔 88.3%的資訊比率。3.期貨與現貨二市場間的 波動性存在相關性。 

Chu, Hisen and Tse(1998)S&P 500 現貨指數、S&P 500 期貨指數、SPDRs 日內 價格資料,研究各市場間訊息傳遞之功能。探討各市場間共整合關係與利用共同因子 模型,區分各市場間價格發現顯著性,並利用市場結構與證券設計對價格發現之影 響。實證結果發現:一、S&P 現貨指數、S&P 期貨指數、SPDRs 之間存在共整合關 係。二、三種指數間仍向相同之均衡移動。三、價格調整並不存在於期貨市場。四、 期貨市場屬於領先市場,具有最強的價格發現功能。 

 Boyle, Byoun and Park(1999)以隨機方式選取 S&P 500 指數選擇權兩個合約之 日內價格資料,利用迴歸分析方法研究選擇權市場與現貨市場的領先落後關係,以及 隱含波動性隨著實際波動性改變而產生偏誤的程度。實證結果發現:一、選擇權領先 現貨時,實際波動性上升,隱含波動性也會隨之上升,而當選擇權落後現貨時,實際 波動性上升,隱含波動性則會下降。二、隱含波動性受到選擇權交易後的現貨價格影 響,而不受選擇權交易前的現貨價格影響,表示選擇權市場領先現貨市場。三、當選擇權預測現貨市場價格將會上升時,買權的隱含波動性將會上升,賣權的隱含波動性 則會下降,導致波動價差上升。反之,當選擇權預測現貨市場價格將會下降時,買權 的隱含波動性將會下降,賣權的隱含波動性則會上升,導致波動價差下降。

黃玉娟、徐守德(1998)以新加坡摩根台股指數期貨與現貨市場之每五分鐘日內 成交資料,利用共整合與誤差修正模型探討兩市場間之關聯性,實證結果發現以下兩 點:一、新加坡摩根台灣股指數期貨與現貨市場間具有共整合關係,表示兩者存在著 長期穩定均衡的關係。二、由誤差修正模型實證結果顯示,台股指數期貨市場與現貨 市場存在著雙向的因果關係,但是兩市場均衡價格的達成,則透過期貨市場價格變動 所完成。 

施雅菁(2002)探討小型台股指數期貨之價格發現能力,並加入台股指數期貨與 現貨做為比較,利用共整合模型、誤差修正模型與變異數分解及衝擊反應函數分析瞭 解市場間之互動關係,實證結果發現三市場存在著長期穩定均衡關係,並說明衍生性 金融商品市場對於新資訊的反應較為快速。

林琮傑 (2006) 選擇權契約為衍生性金融商品,具有高槓桿、低成本與交易限制較少容易放空特性,台指買權與台指賣權對於資訊反映的速度較台指現貨快速,此一假說可由變異數分解實證中得到支持,而就 VAR 模型實證發現,台指買權領先台指現貨至少 15 分鐘以上,台指賣權則領先台指現貨至少 5 分鐘以上

0 意見 :

張貼留言

.

.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