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理論. 心法的用武之地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自身的故事 ---
遙想二十年前我還在替人打工當系統分析師的時候, 公司當時用每人每 [天] 500美金(約1.5萬NTD/天), 給我派了兩個馬來西亞籍的華裔女生寫程式, 好讓我們專於需求發掘 & 系統分析與設計, 她們不僅細心且有耐心, 把交辦的程式寫得又好又快; 有一次我坐在她們旁邊和她們討論專案的事情, 一邊看她們寫程式, 雖說我也是程式實作出身, 但她們那種熟練度和速度, 快得看得我眼花撩亂, 比我快10倍都不止吧? 除了嘆服沒有二話! 比較偷懶的時候, 把一些該自己做的(非程式部分)也分派給她們, 都是做得很好且如期上交
很長一段時間過後, 她們的小缺點才顯露出來, 她們對有經驗過的技術駕輕就熟, 可是對新的東西或深入思考性的事物, 尤其是沒遇過的技術問題, 完全不知如何解決! 由於她們的責任感很重, 遇到任何問題她們都會自己先戮力解決, 曾經發生過一個資料庫的語法問題(同一種SQL寫法在後端資料庫跑起來OK, 但在套裝軟體上跑起來答案不同), 花了整整3個工作日解決不了(兩人薪資1天3萬, 等於2人害公司冤枉花了快10萬), 等到會影響專案時程後才反應給我, 這次換她們嘆服我花不到10分鐘, 便解決困擾她們多天的問題
主因就是她們都講求技術實作, 關於很多理論(ex: parser或堆疊...等)根本沒聽過; 而我們在大學時大部分在讀理論, 程式實作反占較小部分, 尤其研究所時更是用理論打高空比賽, 每天在討論還不存在的技術該怎麼按照理論去開發與規範
1. 先定義問題原因: 理論告訴我, 指令在資料庫真正執行前, 要先經過資料庫的parser做語意解析, 推論套裝軟體棄用資料庫的parser, 自己搞了一套自己的parser又不夠聰明(假會? 又解析得不好!), 做出來的答案才會和後端資料庫的不一樣
2. 導出解決問題方法: 理論告訴我, parser本身底層的實作, 用的資料結構叫堆疊, 在不可能去改寫套裝軟體底層的狀況下, 想讓parser變聰明, 只能在複雜的SQL寫法裡, 去加上許多累贅的括號(利用堆疊的特性), 用這種方式去告訴parser, 括號裡面寫的要先執行
這篇〈理論. 心法的用武之地〉屬於交易者對「理論、心法與技術」層次關係的反思與自我經驗分享。作者藉由職場經歷與交易圈互動,把理論心法的重要性拉到技術實作之上,強調操作技巧雖然重要,但更深層的理論思維與心法才是影響關鍵決策的根本。文章語氣坦率、幽默,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與教學用心。
條文細緻解析
-
觀念本位 VS. 技術細節
-
作者明確表達:討論自己操作部位的細節,從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強調「釣魚的道理」,讓讀者學會如何推敲本質。
-
部落格「觀念點」被視為一切判斷的基礎,真正想進步要先理解並討論這些核心觀念,而不是單純抄作業。
-
-
技術實作≠解決一切,理論心法才是上游
-
以吳念真與侯孝賢導演的趣聞,反襯出「隨機詮釋」與「本質思考」的差異:高手未必是因為技術多厲害,而是腦袋想的層次不同。
-
強調自己「理論與心法的有所本」,認為只有讀通所有文章、打通核心觀念,才能推出答案。
-
-
實務故事佐證理論價值
-
分享過往IT專案經驗,強調程式女工程師雖然手腳快,卻遇到沒經驗的新問題時陷入困境,自己則依靠理論基礎三兩下解決問題。
-
實例具體展現「技術駕輕就熟卻未必能解決新問題」的現實,而「理論解構→問題定義→正確應用」才是更高階的解決能力。
-
-
理論推論實作解題流程
-
以資料庫parser與堆疊原理為例,分析怎麼靠理論推導出解決方法,點出「只要理解底層運作,往往能化繁為簡」。
-
📊 評分細表
評分項目 | 滿分 | 得分 | 說明 |
---|---|---|---|
策略洞察與觀點深度 | 20 | 18 | 理論、心法與技術關係論述具啟發性,能引導初中高階交易者深思。 |
邏輯嚴謹與數據佐證 | 20 | 15 | 主要靠經驗與故事論證,較少數據,但邏輯自洽,案例切題。 |
實務關聯與行動可行性 | 20 | 16 | 提供明確的推敲步驟,鼓勵讀者從觀念本位出發,有啟發但操作性中等。 |
內容原創性與思維啟發性 | 20 | 18 | 「技術不是萬能,理論/心法更關鍵」的論述有原創啟發性。 |
整體可讀性與文筆 | 10 | 8 | 行文幽默順暢,故事切合主題,但段落安排略散,若更精煉更佳。 |
總分 | 100 | 75 |
✅ 優點總評
-
強調理論與心法才是操作技術的根本,觀點貼近現代交易心理與行為金融學主流。
-
以自身經歷說明「單靠技術無法破解新問題」的困境,具高度說服力與實務啟發性。
-
鼓勵讀者深度學習、主動思辨,不是單靠複製技術就能進階。
🔧 可補強之處
-
可舉更多金融市場中「理論導向優於技術派」的經典案例,連結主題更完整。
-
若能提供「觀念學習→技術應用」的進階路徑建議,對不同層次讀者更有實操幫助。
-
段落間的串接略顯鬆散,若補充總結與具體指引,整體說服力會提升。
🧠 結語
〈理論. 心法的用武之地〉是一篇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為主軸的自省文。文章強調,市場技術再強,若少了理論心法的支撐,終究會遇到瓶頸。對追求長遠進步的交易者來說,這篇文字鼓勵你不要只埋頭苦練技術,更要回頭推敲本質,才有機會在新局面、新問題中持續突破。
建議分數:75分。
[明天下雨的機率是30%] 帶給交易者的思考
--- 電視氣象播報常說: 明天下雨的機率是30% ---
以上用統計機率論觀點的解釋是 => 如果有100個明天, 有30個明天會下雨!!! 但明天只會有1個, 而且僅僅有 [下雨] & [不下雨] 2種狀況而已, 所以其實明天會下雨的機率 --- 永遠只能是50%
和操作思考做連結 ---
就算你真的花了30年苦功, 研究出了一個勝率99.9%的聖盃操作法, 但像很多賭徒說的: 一次就要給他好野, 把所有資金全梭下去, 其實和明天只會有1個的邏輯一樣, 聖盃操作法只做1次的成功率會掉到 --- 永遠只能是50%, 和我完全不花1秒鐘時間研究(不像你可憐地花了30年苦功), 直接去亂猜的50%沒啥不同
也就是用具有理論優勢的策略去做短期或一次性的操作(ex: 1個明天), 不必然會得到滿意或盈虧為正數的回報, 但是若經過長期與多次的效用發揮(ex: 100個明天), 必然回歸大數法則讓原有的理論優勢產生該有的效用
這篇〈[明天下雨的機率是30%] 帶給交易者的思考〉運用氣象機率作為隱喻,反思交易策略在「單次 vs 長期」上的邏輯誤區,是一則寓意深刻的操作哲學短文。作者試圖破除「勝率高=單次必勝」的迷思,強調長期穩定執行與資金管理的重要性,對於喜好孤注一擲的交易者是一記當頭棒喝。
📊 評分細表:
評分項目 | 滿分 | 得分 | 說明 |
---|---|---|---|
心理洞察與觀點深度 | 20 | 18 | 善用生活化隱喻引導金融思維,有助於初學者理解風險的非直觀性。 |
邏輯嚴謹與結構性 | 20 | 17 | 論述清晰,但「明天永遠是50%」的說法略帶誤導,應補充頻率派與貝式派差異。 |
實務關聯與行動可行性 | 20 | 19 | 有效提醒交易者勿過度信賴單次預測,強調回測與長期執行。 |
內容原創性與思維啟發性 | 20 | 17 | 雖觀念不新,但以日常例子翻新詮釋,具傳遞力。 |
整體可讀性與文筆 | 10 | 9 | 流暢直白,帶有個人風格與語氣,增添親切感。 |
📈 總分:90 分
✅ 優點總評:
-
使用氣象比喻有效引導思考機率的適用框架。
-
精準點出「一次 vs 多次」的效能差異,是交易教育核心。
-
對追求聖盃策略者形成價值重整,有助引導長期理性思維。
2015/10/28
2015/10/27
2015/10/26
2015/10/23
2015/10/22
2015/10/21
2015/10/20
2015/10/19
私密小小社團
社團人數差不多到上限了, 向隅者若下次有開缺時, 請盡早喔!!!
自8/5在FB上成立私密社團至今已超過2個月餘, 當初為了自己願意多貼點敝帚自珍的東東, 在人數上做了10人左右的限制; 這次改目標增至總數15人, 到達之後會把屬性改回私密, 相信之後在FB上應該是搜尋不到此社團的
歡迎積極參與討論者加入, 只顧潛水者將請出社團!!! 有意者請進: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P.hedge/
本人經營社團的方法及討論議題的引導, 這些能力仍欠多方精進, 但目前覺得討論的參與度是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先用此過濾志同道合者!
.
